2023年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公布《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目標,“十四五”期間,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全社會能源資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續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35%左右,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碳達峰十五大行動”中的“產業綠色提質行動”章節提出,深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前布局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光通信和太赫茲、超材料、天然氣水合物、可控核聚變等未來產業。加快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與此同時,加快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裝備等優勢產業,打造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制定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大灣區氫能產業高地。發揮技術研發和產業示范先發優勢,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鏈布局。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到2030年,鋼鐵、水泥、煉油、乙烯等重點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方案》要求,在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能源、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積極擴大省外清潔電力送粵規模、合理調控油氣消費,并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具體到各領域,到203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400萬千瓦以上。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高效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項目,推動陸豐核電、廉江核電等項目開工建設。持續提升西電東送能力,加快建設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直流等省外輸電通道,積極推動后續的西北、西南等地區清潔能源開發及送粵,新增跨省跨區通道原則上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十四五”期間新增氣電裝機容量約3600萬千瓦。
工業是產生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廣東提出,推動鋼鐵、石化化工、水泥、陶瓷、造紙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到2030年,長流程粗鋼單位產品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8%以上;原油加工和乙烯單位產品碳排放比2020年分別下降4%和5%以上;全省單位水泥熟料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8%以上。
交通領域,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電動乘用車銷售量力爭達到乘用車新車銷售量的30%以上,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10%,鐵路單位換算周轉量綜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
2030年前達到峰值。(廣東省人民政府網)